怒江州泸水市:以“三化三提升” 积极构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新格局
长期以来,怒江州泸水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以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泸水为目标,全面提升边疆民族治理能力水平,全市呈现出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边疆安稳、网络安靖的良好局面。
一、优化网格服务,提升边疆治理能力。坚持把网格化服务管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治理新路径新方法,切实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织密“一张网”。以推进“多网合一”,实现“一网统揽大小事”为目标,将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等工作统筹到网格内。全面建成四级网格体系,共划分网格3107个,选配网格长297名,网格员3863名,赋予网格员“五大员”(信息员、调解员、宣传员、服务员、协管员)职责,真正实现“信息在网格采集、需求在网格发现、服务在网格开展、问题在网格解决”。打造“五心网格”。以打造“红心、暖心、放心、精心、齐心”“五心网格”为主攻方向,推动网格从“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基层社会自治、智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二、强化综合治理,提升边疆治理水平。坚持把综合治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从严从细从实落实“打、防、管、控、治、宣”措施,大力整治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社会治安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和谐安定。一是抓打击整治跨境违法犯罪。从严落实“五级书记抓边防”和边境线“五级段长制”责任,建立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中心,配齐配强人员力量。稳步推进抵边联防所及联防队伍优化调整,推动“人海战术”向“精准管控”转型升级。坚决落实“七个一律”工作要求,对辖区重点通道、点位、区域、群体的隐患风险开展全面排查梳理,对易参与“偷引带”重点人员落实跟踪管理措施,加强教育惩戒和举报奖励,不断提升防范打击效能,全市境内连续12个月未发生边民参与“偷引带”案件,筑牢祖国西南安全泸水屏障。二是抓特殊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常态化开展重点群体服务管理,通过精准排查、精准施策、精准管控、精准普法“四个精准”,对排查的特殊重点人员进行分类分色分级管控,构建特殊群体可管、涉稳因素可控、和谐氛围可创的社会治理新局面,实现重点人员不失控、不肇事。2023年以来全市未发生特殊重点人员肇事肇祸案(事)件。三是抓平安创建。以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泸水为目标,着力推动“全民参与、平安有我”的“大平安”创建格局,创建命名边疆民族平安乡镇(街道)2个、平安村(社区)15个、平安单位15个、平安小区8个,逐步构建起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泸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三、深化“三治融合”,提升边疆治理效能。坚持把“三治融合”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全面压实基层治理主体责任,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真正实现治理在民、治理为民、治理利民。创新“自治强基”。一是深化村民自治。修订完善86个村(社区)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把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纳入村规民约,开展文明乡风 “五遵守”“五做好”“五自觉”承诺,实现“村里的家长里短,一纸自治公约管起来”。二是创新议事机制。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多方议事协调机制,建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等自治机构,做到大事共议、要事共商。全市共建立乡级协商议事室10个,村级71个,实现“村民事、商量办”。三是发挥“法治保障”。持续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级全覆盖。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成立诉前委派调解服务中心,乡村两级综治中心实现全覆盖,探索民族地区特色调解模式,打造泸水特色调解品牌“玛腊”(傈僳语:嫂子)调解,先后化解婚恋家庭纠纷290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四下基层”工作法,推动领导包案、带案下访,化解信访案件24个,真正做到矛盾不上交。四是突出“德治教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持续量化志愿服务,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86个、志愿服务队81余支、志愿服务团体209个,在线注册志愿者10917名,开展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2487场次,引导群众树立邻里互助、孝老爱亲、勤劳致富、崇尚新风的生活理念。五是倡导文明乡风。定期组织开展党员示范户、文明卫生户、勤劳致富户、“好邻居”“好公婆”“好儿媳”“美丽庭院”等推荐评选宣传活动,以身边典型引领文明新风,崇仁村连续保持“全国文明村”称号;桑南才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云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