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局 媒体视点 田静:培育非遗技艺传承人才(知识产权报)
“我多年来进行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传帮带,积累了很多经验。希望能够促成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非遗技艺专业的设立及良好发展,让国家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不致空有一身技艺却后继无人。”全国政协委员、建水紫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田静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将传统技艺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不仅能有效提升非遗的知名度,夯实传统技艺传承基础,同时也能解决本土青年就业创业问题。”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田静十分注重非遗的传承,在她看来,非遗传承中人才是发展之本,技艺是发展之魂。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田静建议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增设非遗技艺专业,获得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这让她倍感欣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田静继续提交了关于在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增设非遗技艺师资的建议。“希望这项工作能尽快落地。”田静说。
田静表示,乡村振兴更需要人才的振兴,年轻人回归乡村成为必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乡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及广泛的影响,需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的转化融入以达到“守正创新”的目的。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的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各类技能培训也在逐步实施,通过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专业并保障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完善非遗技艺在职业技术学校的实施,必将成为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的动力。
田静向记者介绍,以建水紫陶制作技艺为例,制泥、打坯、成型、烧制,各个环节都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技艺特色,辨识度很高。田静认为,在院校开展的非遗课程应该更加规范化与专业化。她建议,相关部门应当认定所辖区域的职业技术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专业师资资格;已经公示的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有资格同时担任非遗技艺专业的师资;人口较少以及非遗项目覆盖较少的民族,可以适当考虑认定具备民族工艺技能的人选来担任教师,将非遗的师资纳入少数民族人才机制,提供培养机会以及生活保障。
田静的另一份提案是关于建设国家非遗数字博物馆的建议。她希望,通过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让非遗技艺的展示更加全面、生动,带动更多人在切身体验到非遗技艺后,愿意了解非遗,投入到非遗的传承中,成为其中的优秀人才。(记者 吴珂)